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首创作于1915年的歌曲《送别》,想必大家都听到过。
不知道大家是在什么场合下,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
我第一次是在小学毕业典礼上,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

而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是一个关于他的作者,李书同的故事。

在近代中国的艺术史与佛教史上,有一位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佛学造诣,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敬仰。他便是李叔同,一位在音乐、美术、戏剧等多个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大师,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学信徒。本文旨在介绍李叔同的生平和成就,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早年生活与艺术启蒙

李叔同,原名文涛,后改名岸,又名广侯、成蹊,字惜霜,号叔同。他于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李世珍是清末进士,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从商,成为津门巨富。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李叔同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7岁以前由母亲王凤玲教授短诗文,7岁以后则由二哥李文熙担任启蒙老师。在李文熙的悉心指导下,李叔同广泛涉猎《三字经》、《百家姓》、《格言联壁》等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叔同对艺术的热爱愈发强烈。9岁时,他拜常云庄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和金石技艺。常云庄因材施教,使李叔同能够领会贯通《尔雅》、《说文解字》等艰深典籍。这种严格的教育方式虽然让李叔同倍感压抑,但也培养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习惯。

留学日本与艺术深造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经济科。同年,他公费留学日本,进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在日本期间,李叔同不仅深入学习了西方绘画技巧,还广泛涉猎音乐、戏剧等领域。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在东京组织春柳社编演戏剧。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在艺术领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国任教与艺术创作

1913年,李叔同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在这里,他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教授学生音乐、美术知识,还亲自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他的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深受学生喜爱。
除了教学之外,李叔同还积极参与艺术创作。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他的美术作品则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创作理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既关注民族命运又追求个性自由。

剃度出家与佛学修行

1916年,李叔同在杭州定慧寺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不解。然而对于李叔同来说,这却是他追求内心平静和超脱世俗束缚的 必然选择。
在出家之后的日子里,李叔同深入研修佛学,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他的佛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观念,使他的艺术作品更加富有禅意和哲理。

晚年生活与逝世

晚年的李叔同,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淡泊名利潜心修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佛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享年62岁。

李叔同一生多才多艺不仅在音乐、美术、戏剧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还成为了一位虔诚的佛学信徒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艺术作品和佛学思想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追求内心平静和超脱世俗束缚的典范。

编外:《送别》与李叔同
《送别》是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正是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曲的创作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15年,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因家道中落,站在大雪纷飞的旧上海,向李叔同告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含泪写下了《送别》。

文/必刷禵原创
图/必刷禵原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