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177-228),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被迫退走。黄武年间,徐盛病逝。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徐盛年轻时,由于遭遇战乱,从家乡莒县迁居到吴县(今江苏苏州)。吴侯孙策去世后,弟弟孙权继承其位,任用徐盛为别部司马,率军五百人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并担任柴桑县令,以抵御黄祖的入侵。黄祖曾派儿子黄射率领数千人攻击徐盛,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抵抗,杀伤黄射的部队千余人。其后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黄射被击退后再也不敢前来侵犯。后来孙权加徐盛为校尉、芜湖(今属安徽)县令,又因为徐盛讨伐临城南阿(今安徽青阳南)一带的山贼有功,加徐盛为中郎将,督校兵。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大军南征,企图渡过长江。徐盛献计在建业(吴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周边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江中准备浮船。诸将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但徐盛坚持己见,完成了一系列设置。曹丕大军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围栏,心中惊疑,又见长江正在涨水,于是引军退却。诸将这才明白徐盛有先见之明,纷纷拜服。徐盛于黄武年间(222-229)去世,其官爵由儿子徐楷继承。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无论前期或者后期,徐盛与丁奉都是一起登场和杀敌。在曹丕224年伐吴,徐盛与丁奉一起率军迎敌,偃旗息鼓地在广陵城内设芦苇草人,装作布满士兵的空城。曹丕在龙舟上闻曹真回报城里没有一人,认为是诡计打算下舟查探,但心里拿不定注意询问刘晔,但刘晔也跟曹丕一样看法。当夜,曹丕军举起火把,灯火通明,反而江南没有半点光。曹丕认为是诡计便撤退,而淮河布满事先浸满鱼油的芦苇,徐盛把芦苇点燃,大火连横。
额外事迹:
徐盛是山东人,以勇气闻名,典型的人高马大的冲动型山东大汉。孙策被刺后,孙权主事,征召了这名勇士来当别部司马,拨了五百人给徐盛,就叫他去守柴桑了。
黄祖派出了儿子黄射,率领数千兵攻打柴桑。立足不稳的徐盛率领两百人,上前构筑防御工事阵营,展开长城战法迎敌。
黄射的数千部队,就这样被徐盛的一百零八条好汉打得落荒而逃。徐盛打了个好头彩,孙权继续任命他为江北的芜湖令,继而展开了夏口之战。凌操送头,江东大乱。孙权大军展开了神一般的调度,要求徐盛看家不得肆意乱动,但暴躁的徐盛趁着江东大乱,出去杀了一波战功。
然而,孙权并不喜欢失控的感觉。蒋钦很乖很听话,当中郎将地方督军,孙权很满意。不喜欢徐盛这样肆意妄为,所以接下来,孙权军的几场大战,破黄祖、烧赤壁、夺南郡、取皖城,徐盛都没有机会参加。
孙权对对曹操称臣后,徐盛也成了卢江太守,第一次得到了自己的奉邑。做为独立部曲,徐盛被征召参加了夷陵之战。
他想冲上去跟刘备军一决生死,但陆逊要求忍耐,陆逊让徐盛见识到,忍耐的胜利。不久,洞口之战开打,徐盛采取了守势,冲动大汉进化成铁壁将军。
在曹丕人生最后的南征,徐盛更建议往前在长江边构筑防御工事,建楼浮船,将领们都反对,但徐盛不理会其他人,率领自己的部曲动工。
曹丕想要消灭孙权,面对大船无法从广陵开出,对面又准备了强迫水上战的情况,也不敢轻举妄动,终于退去了。或许,狭路相逢,勇者必胜。但真正的勇敢,是知所进退,坚持到底。